欧美亚洲另类专区,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福利,伊人色综合网久久天天,欧美人牲口杂交在线播放免费

              首頁 > 財經 > 中國經濟 > 正文

              財政部逆周期政策明日“揭盅” 專家:護航經濟增長近2萬億刺激措施待發(fā)布

              2024-10-11 16:36:26大公網 作者:倪巍晨
              字號
              放大
              標準
              分享
                國新辦明日(10月12日)上午將舉辦新聞發(fā)布會,財政部部長藍佛安將在會上介紹“加大財政政策逆周期調節(jié)力度、推動經濟高質量發(fā)展”的有關情況。分析稱,中央政府的杠桿率水平、發(fā)債成本均遠低于地方政府,當前市況下很可能由中央政府加杠桿,財政部大概率將介紹部分政策,釋放中央“穩(wěn)增長”決心,安撫市場情緒。瑞銀的經濟學家認為,財政刺激政策的規(guī)模取決于政府計劃實現的目標,“若目標是今年全年GDP增速接近‘5%左右’,就需盡快落實1.5萬億元(人民幣,下同)至2萬億元的財政刺激”。穆迪(Moody's)的分析師也指出,各項政策措施若能協調一致并得以落實,就有望支持中國經濟的增長。

                9月26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對經濟工作進行部署,強調“加大財政貨幣政策逆周期調節(jié)力度,保證必要的財政支出,要發(fā)揮使用好超長期特別國債和地方政府專項債,更好地發(fā)揮政府投資帶動作用”。由于此次國新辦新聞發(fā)布會聚焦“財政政策逆周期調節(jié)力度”,因此備受外界關注。

                從近期政策表述看,中央“穩(wěn)增長”決心非常堅定。星圖金融研究院研究員武澤偉相信,未來料有超預期的財政政策出爐,但目前市場更應關注財政政策的方向、領域和節(jié)奏。他留意到,截至去年末,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杠桿率水平分別約20%和90%,且中央政府的發(fā)債成本遠低于地方,“這次很可能將由中央政府加杠桿”。

                政策目標決定財政刺激力度

                武澤偉提醒,由中央政府以發(fā)行超長期特別國債的形式,向地方進行轉移支付,可充分利用中央政府的杠桿空間,發(fā)揮其成本優(yōu)勢,紓解地方財政壓力。按政策偏謹慎的特點,財政部在國新辦發(fā)布會上大概率將介紹部分政策,借此表明中央“穩(wěn)增長”決心,安撫市場情緒。

                瑞銀亞洲經濟研究主管及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汪濤表示,9月24日以來中國出臺了一系列支持實體經濟和金融市場的政策舉措,政治局會議也釋放了明確的進一步政策支持的意愿。她判斷,財政刺激政策的規(guī)模,取決于政府計劃實現的目標,“若目標是今年全年GDP增速接近‘5%左右’,就需盡快落實1.5萬億元至2萬億元的財政刺激措施”。

                汪濤補充說,如果目標是在未來數月穩(wěn)定房地產市場活動,或完全抵消房地產市場對宏觀經濟的拖累,同時扭轉物價水平、企業(yè)和消費者信心的螺旋式下降,從而令未來兩年中國經濟增速接近5%,那就需要出臺更大規(guī)模的刺激政策,并大力度推進結構性改革。

                實現全年增長目標仍可期

                穆迪評級副總裁、高級分析師陳晨強調,中國近期宣布了一系列刺激政策,涉及經濟增長、穩(wěn)定房地產市場,以及支持資本市場等,表明促進經濟增長、恢復市場信心成為當前的第一要務。鑒于此番刺激措施的力度更大、范圍更廣,政策料能提振市場信心。他并指,上述政策措施見效仍需要時間,政策具體效果“取決于政策執(zhí)行的一致性,以及財政擴張等其他政策的協調性”。

                展望未來,陳晨相信,年內中國政府有望進一步出臺更多有效的財政支持措施,包括加快并擴大發(fā)行政府債券、增加公共支出等,“盡管我們目前仍維持2024年全年中國GDP同比增速或略低于5%的目標,但若各項政策措施協調一致并得以落實,則有望支持GDP的增長”。

                汪濤坦言,目前瑞銀對今年中國經濟增長的基準預測是4.6%,其中已經假設了政策的加碼支持,以及溫和財政政策的推出等因素,“若中國政府很快出臺1.5萬億元至2萬億元的財政刺激政策,并較快落實其中大部分措施,2024年全年中國GDP同比增速有望達4.8%左右”。此外,基準假設下,2025年中國將增廣財政赤字擴張1%左右,其中包括新發(fā)行1.5萬億元特別國債,以及4萬億元地方政府專項債,并小幅擴張一般財政預算赤字率至“3%到3.5%”。

              責任編輯:李孟展

              點擊排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