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月已過,我還在回味濃濃的年味,還在思念中國傳統(tǒng)大家庭的生活模式:一個大宅子里,一眾兒子、媳婦、孫兒、孫女,住在不同的廂房,只要長輩在世就不分家。好多人在一起吃一起住,吃飯時間一到,幾十號人都來了。
這種模式,五十年代出生的人還見過,現(xiàn)在幾乎沒有了,好像成了傳說,只能從電視劇里獲知,從老人嘴里了解,故事如果講給年輕人聽,他們或會當成天方夜譚。
二○二五年的春節(jié),類似的小模式我見識了。家住“中國傳統(tǒng)村落前塘村”的堂兄,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、五個孫兒孫女兩個外孫。兄弟兩個兩房人,加上年長的父親,房子修在一起,日子一起過,用哥哥的廚房飯廳煮飯吃飯,弟弟的那套廚房飯廳多年來尚未啟用過,兩個媳婦像姐妹一樣相處。
大侄子是一家大型企業(yè)的工程師,公司的技術骨干。一回到家就轉(zhuǎn)換角色,是大兒子、大哥、大伯、大舅,肩負起家庭責任,言語行為做出表率,家務事主動做,包括時常早起做早餐。那天家里請客擺宴席,看見他站在高高的腳手架上搭棚架,張羅宴席,搬桌子搬櫈子,分發(fā)碗筷,粗活累活他得心應手地做。
良好的家風具備兩個條件:父慈,子孝。長輩像長輩,晚輩像晚輩,從小在傳統(tǒng)文化里耳濡目染的孩子,不說繼承百分之百,八九成做得到。無論在外面多么風光,回到家就是家中一員,長兄愛護弟弟妹妹,弟弟妹妹尊重長兄。對村里的事,諸如修路捐款之類的公益活動,兄弟兩個也都跑在前面。
前塘村人沿襲著手工制作毛筆的技藝,也沿襲著淳樸的民風家風。村民們都姓鄒,都是親戚,那天擺壩壩宴,人人臉上都掛著喜氣,在城里工作學習的后生們也都回來了。鞭炮從村口鋪到了飯桌前,紙屑在腳邊跳躍,爆竹響得很有聲勢。
除了製筆就是種田和讀書,村民們重視學習,后生們差不多都勤奮讀書。村里出了學者、商人、工程師、建筑師、服裝設計師等。侄女為了照顧讀中學的孩子,把家搬到了城里,把毛筆作坊也開在了城里。正在名校讀金融碩士學位的小侄兒,在研究生入學考試中,數(shù)學科目考的是滿分。
傳統(tǒng)文化是人類文明的瑰寶,認親,孝順,放鞭炮,收紅包,吃壩壩宴是衡量鄉(xiāng)村生活的重要指標。做好一支筆,堅守手工制作毛筆這一項萬萬不能丟失的工藝,民風、家風、學風,村民一直在傳承。同行的Joy從大洋彼岸回來,關于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,那些天、那些人、那些事,無疑給她上了一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