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:尖沙咀海濱一隅。\香港中通社
來過香港的朋友或會記得,一段時間,在香港大街小巷的店舖,看得最多的警示語不是“違者重罰”,而是“面斥不雅”。
在香港長住的人都知道,隨處可見的“面斥不雅”體現出來的是公眾在公德面前心照不宣的道德素養(yǎng)和文明水準,與法治和秩序一同構成了香港社會的核心價值。
什么叫“面斥不雅”?我認為,就是社會公德的最大公約數較高,大家“心照不宣”,相互包容,識做平和,遵守規(guī)則,互不干擾的文明社會。香港社會的文明程度上升到“面斥不雅”,就是大家識大體懂規(guī)矩,在人格上相互包容和尊重的文明社會。我認為,這才是香港社會最有魅力的價值所在。
我們來看一看香港常用的語匯中還有哪些“心照不宣”,以及它的背后透露出來一種什么樣的文化心理。
──對老齡人士的撫慰。在香港,社會早已進入銀發(fā)時代,特區(qū)政府公布二○二三年全港人口約七百五十萬人,六十五歲或以上的長者約一百五十七萬人,占百分之二十一之多,二○四六年將上升到百分之三十六。意味著屆時每三個港人中就將有一位長者。我注意到,從政府到民間,對這一年齡段人士普遍的尊稱是“長者”或者“耆英”,較少稱之為“老人”;按照長者護理需要程度由低到高,香港的養(yǎng)老機構也分為安老院、護理安老院和護養(yǎng)院。據特區(qū)政府社會福利署二○一五年統(tǒng)計,香港有各類養(yǎng)老院舍九百多家。有意思的是,為了照顧老齡人士的人格,近千家機構中沒有一家稱為“臨終關懷醫(yī)院”。二○一○年,香港舉辦“老年癡呆癥”新名稱創(chuàng)作比賽,獲獎作品為“腦退化癥”,獲勝者是一位香港小學五年級的學生。主辦方希望借此消除公眾對癡呆癥的歧視或成見。
──對殘障人士的呵護。在香港,我們從日常出行的細節(jié)中體會到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。在這里,“盲人”一般被稱為“視障人士”,“盲道”一般稱為“專用道”或“無障礙通道”;電車巴士港鐵上,通常只有另外標出顏色的“優(yōu)先座”或“優(yōu)待座”預留給有需要的特別人士,而看不到“老弱病殘孕專座”的說法。
──對低收入人士的尊重。二○○六年至二○一六年間,香港貧富懸殊問題愈來愈嚴重,原住戶收入的堅尼系數由二○○六年的零點五三三上升至二○一六年的零點五三九,是四十五年來最高。在計算除稅后及福利轉移后住戶收入的堅尼系數為零點四七三。比較香港最富裕一成及最貧窮一成住戶月入差距,也由二○○六年的三十四擴大到二○一六年的四十四倍。香港貧窮家庭數目高達五十三萬戶,當中約三十多萬戶屬于在職貧窮,貧窮人口超過一百三十萬人。就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下,一些官方正式的文件仍然把一百三十萬人稱為“低收入人口”而不是“貧窮人口”。我想,這一舉動肯定不是為了掩飾貧富懸殊的差距,而是為了照顧到低收入人口內心的體驗與人格的尊嚴。
──對商業(yè)活動禮儀的重視。在香港,這里盡管有全球很多的社交工具,但人們一般不會通過社交工具開展正式的商務活動,因為大多數商務人士把社交工具僅僅只是作為“有言無信”的資訊交流平臺,較為正式的商業(yè)信函都通過郵件或正式的信函發(fā)出。商業(yè)信函中有一個高頻使用、充滿敬意的詞匯叫“敬悉”,而不是通常見到的沒有情感色彩的口頭語“收悉”或“收到”。
──對女性社會角色的尊重。在這里,女性享有很高的社會地位,有多位杰出女性在政府和工商界擔任要職。對女性的尊重體現在很多方面,很多公司為職業(yè)女性安排了專門的哺乳間。即便是茶餐廳和小餐館,我們聽不到“服務員”的說法,因為人人都是勞動者,不存在誰服務誰的區(qū)別,更見不到對誰都稱“美女”的現象,有修養(yǎng)的稱謂是“女士”和“先生”。
和大家分享了這么多香港社會的“心照不宣”,也許只是香港社會的一鱗半爪,未能窮盡香港的全貌,更不能說清香港的文化底蘊。我想,正如“面斥不雅”,正是因為長期以來,街坊市民的言行舉止有了這么多的“心照不宣”,才構成了香港作為“東方之珠”文明社會的基本規(guī)則。
作者簡介:傅偉中,田野觀察者、資深出版人,先后供職于政府部門、新聞媒體、出版機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