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些年,一直有關于為全國中小學生放“春秋假”的呼吁。今年兩會,有代表、委員還正式為此發(fā)聲。這種聲音,在民間得到了廣泛的回響。一者,可以在景色和溫度都更友好的季節(jié),讓孩子們充分接觸親近大自然的美麗;二者,可以優(yōu)化調節(jié)學期結構,減輕課業(yè)負擔;三者,還可以進一步杠桿撬動文旅消費,擴大內需。
相比如今的孩子,筆者是幸運的。兒時就讀鄉(xiāng)鎮(zhèn)小學,在那個年代,老師分為公辦、民辦兩種。前者是干部身份,擁有國家正式的編制、工資;后者則是為了彌補師資力量的不足,由各地自行聘用,沒有編制,工資微薄,仍是農民身份。電影《鳳凰琴》,講述的就是民辦老師的淒苦生活。由于學校里一多半是民辦老師,家里仍要靠種地維持生計,所以每年春耕秋收的農忙季節(jié),學校都會放假,少則十天,多則半月。
春風鼓蕩,桃紅柳綠,麥苗青青。沒有農作負擔的公辦老師,會自愿組織學生們春游。沒有寒冬的凜冽和酷暑的炙烤,我們像麥苗和桃花一樣生機勃勃。語文課本里《挖薺菜》的情節(jié),就揮灑到了淙淙溪水和松軟的土地上。溪邊野炊,土豆尚未烤熟,往往就被一搶而光;鋁鍋里煮的雞蛋掛麵,是那么的香。秋假是另一番風景。田野里的花生、玉米,樹上的蘋果、山楂,都慷慨地成熟了,嘴巴比春假時更幸福。垛成小山一樣高的花生蔓、玉米秸稈,是最有趣的游戲戰(zhàn)場。
春秋假的話題,讓我恍惚又看見曾經(jīng)沾著草屑的舊書包。那時的寒暑春秋,是長在土地上的加減乘除。如今的操場鋪著堅硬的塑膠跑道,不會在雨天長出小蘑菇,不會有赤腳跑過田埂的那種綿柔質感。給春秋假打開一扇門吧!有些成長需要經(jīng)過春風的發(fā)酵,有些靈感需要秋霜來點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