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時節(jié),緬懷先人,不僅是情感的寄托,更是代代相傳的禮俗傳承。從歷代書畫中可見端倪:文人墨跡中,王羲之的《喪亂帖》猶帶哀思,顏真卿的《祭伯文稿》承載著生者難以言說的懷念。若說《清明上河圖》以市井長卷定格了人間煙火,吳昌碩的“明月前身”印章則將伉儷情深鐫于方寸。
這些藝術載體雖跨越千年,卻與更古老的祭祀傳統(tǒng)遙相呼應。清明不僅是二十四節(jié)氣之一,更是中國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中的重要祭祀日。祭祀是對祖先和神明的禮敬,這一習俗源遠流長,早在商周時代就有記載。商王武丁時期的涂朱牛骨刻辭甲骨文,便是這一傳統(tǒng)的見證。這些甲骨文不僅記錄了商代的社會生活和天文氣象,其書法藝術也極具價值。
甲骨文所承載的,不僅是占卜決策的歷史,更是先民對天地祖先的虔誠信仰。甲骨文,又稱契文、卜辭等,是商周時期用于占卜的文字。商王無論國家大事還是私人生活,皆依賴甲骨占卜決策,并將結(jié)果刻于甲骨上,由王室史官保存。這一習俗在商亡后逐漸消失,但其文字藝術和歷史價值至今仍被世人珍視。
而現(xiàn)存甲骨文物中,河南安陽出土的商武王時期牛胛骨版記事刻辭(附圖),可謂箇中典范。此骨版高三十二點二厘米、寬十九點八厘米,現(xiàn)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。這塊骨版保存完整,正面刻辭四條,背面兩條,共計一百六十馀字,背面字內(nèi)填朱,色彩絢麗,內(nèi)容涉及商代社會生活和天氣情況,具有極高的文史價值。其字體瘦硬勁直,工整端嚴,字形大小錯落,生動有致,展現(xiàn)了甲骨文書法的獨特魅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