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有句老話叫“好死不如賴活著”,說的是活著無論如何艱難,也比爽快赴死要好。講到“活著”,大家自然會想到余華的名著《活著》。小說中的福貴先丟家財后失家人,自己死里逃生最后茍活人世。福貴的一生飽經(jīng)滄桑,最終卻在磕磕絆絆中活到了最后,他親歷了家族的歷史興衰,也見證了社會的巨大變遷。在他的“活著”中,歷史的沉重與個人的渺小在較量中見出了高低:福貴在所有方面都失敗了卻“活著”,他經(jīng)歷的一切輾壓了他卻最終消失在歷史深處。福貴的“活著”是苦難的卑微的,卻也是堅(jiān)韌的有力的,在“活著”的堅(jiān)持中,他成了最后的勝利者。
“活著”是一種狀態(tài),是一種“現(xiàn)在進(jìn)行時”,它本身就自帶歡快。難怪翻譯家楊苡喜歡說:“活著就是勝利”──她把“好死不如賴活著”的潑皮腔轉(zhuǎn)化為一種“高大上”的樂觀信念:人生勝利的目標(biāo),就是“活著”!這時的“活著”就不僅是一種狀態(tài),而有了從一種“狀態(tài)”(活著)遞升到另一種“狀態(tài)”(勝利)的意味;它也不再僅僅是“現(xiàn)在進(jìn)行時”,而帶有了“邁向未來”的“將來時”指向。
不過,“活著”的這種“狀態(tài)”和“信念”對于殘疾人史鐵生來說卻過于遙遠(yuǎn),相反,他對“活著”有著異于常人的悲觀。在一篇文章中他這樣寫道:“雙腿癱瘓后,我的脾氣變得暴怒無?!?,“我狠命地捶打這兩條可恨的腿,喊著:‘我可活什么勁!’”,每當(dāng)此時,他的母親總是“撲過來抓住我的手,忍住哭聲說:‘咱娘兒倆一塊兒,好好兒活,好好兒活……’”。然而母親在這樣說的時候,她的病其實(shí)已經(jīng)十分沉重。母親的去世改變了史鐵生對于“活著”的認(rèn)識和態(tài)度,因?yàn)槟赣H“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話是:‘我那個有病的兒子和我那個還未成年的女兒……’”,使史鐵生“懂得了母親沒有說完的話。妹妹也懂。我們倆在一塊兒,要好好兒活……”
要好好兒活!這才是“活著”真正應(yīng)有的完整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