瀧田洋二郎執(zhí)導的《禮儀師之奏鳴曲》于二○○八年公映,我當年是座上客,雖然細節(jié)已甚模糊,但劇情大致記得,更沒有忘記,當時我被感動得掉過多次眼淚。想不到,十七年后進戲院欣賞《禮儀師之奏鳴曲》(4K修復版),我還是不爭氣地再次感動落淚。
一晃眼十七年,我除了白發(fā)漸長,還從不諳古典音樂,成了古典音樂會常客,再看以大提琴為重要元素的《禮儀師之奏鳴曲》,至少多了一個觀賞角度,譬如電影初段,立即認出主人公小林大悟當大提琴手的管弦樂團,在解散前夕演奏的,正是貝多芬第九交響曲《合唱》終章《歡樂頌》,似是終結(jié)卻又歡快愉悅,呼應該片以轉(zhuǎn)換事業(yè)跑道以至死亡敞開新旅程的寓意。
大悟因樂團解散加入失業(yè)大軍,自覺力有不逮,索性放棄音樂夢,毅然偕妻子美香回到家鄉(xiāng)重新出發(fā),誤打誤撞當上資深禮儀師助手,漸漸從這個特殊職業(yè),重拾人生意義和自我價值。盡管偶然還是會拿出小時候拉過的大提琴,自娛一番,但大悟的確放下了成為大提琴手的執(zhí)念,但另一邊廂,他為先人抹拭、清潔、化妝、換衣服,手法利落嫻熟,全神貫注態(tài)度尊重一絲不茍,有節(jié)奏有過程,某程度上不也像一場表演?作為前大提琴手為先人蓋棺入殮,也甚有獻上最后一曲之意。是他與先人的合奏。
片中大量運用古典音樂,突出死亡以至入殮儀式的莊嚴神圣,而大提琴被認為是最接近人聲的樂器,死者不語,卻仿佛借著琴音訴說無言的情感,也象征跟家人對話與告別。大提琴弦音,溫柔也憂怨,好作最后的祝福與送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