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天津探親,閑來逛街,在和平路四面鐘附近見到一幢淺色兩層日式舊樓,表弟指指道:“那是《大公報》舊址,看看吧。”我們走近,藍色門牌標注“和平路169號附1號”,墻上有塊漢白玉匾牌,上書“大公報舊址”,下注:“《大公報》由天主教徒英斂之于一九〇二年創(chuàng)辦,最初設(shè)在法租界,一九〇六年遷于此處……”表弟說,這是前些年掛上的天津市知名文物建筑保護標志牌。我圍著這棟老房子仔細察看,想從這幢飽經(jīng)滄桑的舊樓尋找些早已消逝的歷史煙云來。
圖:天津《大公報》舊址現(xiàn)貌(資料圖)
《大公報》是世界著名華文報紙,也是天津引以自豪的文化品牌。表弟說,一九五七年報社遷往北京,將此樓捐給國家,《大公報》在此度過半個世紀的輝煌歲月,培養(yǎng)出包括范長江在內(nèi)的諸多名記和報人。
圖:1902年《大公報》創(chuàng)刊號
一九〇二年六月,天主教首領(lǐng)英斂之在津創(chuàng)辦《大公報》,涵義“忘己之為大,無私之謂公”。一九二六年天津鹽業(yè)銀行經(jīng)理吳鼎昌接管,與胡政之、張季鸞續(xù)刊《大公報》,宗旨為“不黨、不賣、不私、不盲”純民營報紙。抗戰(zhàn)期間,《大公報》有天津、上海兩個版外,又先后增出了香港、漢口、重慶、桂林四個版。“七七”事變后天津《大公報》總部???,抗戰(zhàn)勝利后復(fù)刊。作為中國現(xiàn)存發(fā)行周期最長的百年老報,曾榮膺美國密蘇里新聞獎,成為進入聯(lián)合國的中文報紙。
圖:抗日戰(zhàn)爭爆發(fā)后,《大公報》堅持“不在日寇鐵蹄下辦報”,六次搬遷報館,先后天津、上海、香港、漢口、重慶、桂林等地堅持辦報。
極左時期,天津眾多“小洋樓”頻遭非議,《大公報》舊址也被詬病。天津歷屆領(lǐng)導(dǎo)否定了這些非議,認為《大公報》乃世界著名媒體,也是天津一塊文化品牌,著名作家馮驥才力挺舊址保留,時任市委書記李瑞環(huán)和后任領(lǐng)導(dǎo)張立昌、戴相龍等人也指示要妥善保護,舊址遂被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,供人游覽瞻仰。二〇〇二年六月,《大公報》百年慶典之際,時任《大公報》總編輯楊祖坤曾來舊址尋根。
圖:《大公報》天津報館原貌
說起《大公報》,不能不提著名報人費彝民先生。費彝民曾任天津《大公報》駐遼寧記者和上?!洞蠊珗蟆犯苯?jīng)理兼社評委員,一九四八年赴港籌備《大公報》復(fù)刊工作,一九五二年至一九八八年任香港《大公報》社長,長達三十六年。他以撰寫社評著稱,解放后歷任全國政協(xié)常委和全國人大常委,還是第七屆全國人大法制委副主委、全國記協(xié)副主席和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副主委,對處理港島事務(wù)、增進國際交流、香港回歸和反對“港獨”等卓有建樹,還協(xié)助華羅庚、馬師曾、紅線女、馬連良、容國團等人返回內(nèi)地。
圖:作為無黨派愛國人士,費彝民頗受中央領(lǐng)導(dǎo)重視。周恩來總理曾五十余次會見他,一九五八年周恩來對費彝民說,《大公報》有三點歷史貢獻:一是它的愛國熱情,二是它的堅持抗日,三是它為新聞界文學界培養(yǎng)了大量精英。(資料圖)
作為無黨派愛國民主人士,費彝民頗受中央領(lǐng)導(dǎo)重視,周恩來總理曾五十余次會見他,一九五八年周對費說,《大公報》有三點歷史貢獻:一是它的愛國熱情,二是它的堅持抗日,三是它為新聞界文學界培養(yǎng)了大量精英。其中包括張季鸞、胡政之、王蕓生、范長江、楊振聲、楊剛、彭子岡、徐盈、蕭乾、黃永玉、金庸、梁羽生等等,影響最大者之一屬沈從文。
圖:晚年的沈從文(資料圖)
行伍出身的沈從文經(jīng)歷坎坷,雖然只讀過幾年小學,卻早早顯露出文學天才。一九三三年,已經(jīng)小有名氣的沈從文滿懷“文學報國”的夙愿加盟《大公報》副刊,開始他的報人生涯。此時《大公報》已有《文學副刊》和《小公園》兩個副刊,沈從文接編《文學副刊》并將之易名為《文藝副刊》,主筆是大名鼎鼎的吳宓教授。沈從文堅持獨立自主的辦報思想和理念,注重文學作品的藝術(shù)個性和嚴肅性。他不拘一格降人才,打破傳統(tǒng)的文人相輕和條條框框,為《大公報》副刊帶來一股清新之風。
圖:《大公報》文藝副刊群星璀璨,名家匯集。矛盾、葉圣陶、沈從文、巴金、黎烈文等文人名家登報發(fā)表文章。
當年九月,沈從文與小他八歲的江南名媛張兆和在京喜結(jié)良緣。京華有大批文壇名流,沈從文力挺“京派文學”,使俞平伯、周作人、朱自清、林徽因、朱光潛、金岳霖、蘆焚、凌叔華、汪曾祺等人成了他的作家群。他堅持的“論政而不參政、經(jīng)營不為贏利”辦報理念與京派作家文學主張一拍即合,他們心照不宣用人性論對抗階級論,時而指點江山激揚文字,時而行走在文化邊緣地帶,使大公副刊呈現(xiàn)百花齊放的局面。他把關(guān)嚴格,既重內(nèi)容、也重藝術(shù);在刊發(fā)小說、散文、詩歌的同時,又兼顧文藝評論和外國文學,使大公副刊在眾多報刊中脫穎而出,成為叫響全國的文學園地。
圖:沈從文與太太張兆和(資料圖)
一九三五年沈從文出任副刊主編。他反對游戲人生、自我消遣的“白相文學”,也反對虛張聲勢的“宣傳文學”。同年,《文藝副刊》與《小公園》合并為《大公報·文藝》,由沈從文主編。他還推薦甫從燕京新聞系畢業(yè)的蕭乾來副刊工作。沈從文還很注重提攜后進、培養(yǎng)“文青”。除了認真仔細約稿、審稿和編稿,他還不惜工本為青年作者改稿、寫信,組織各種文學沙龍,與青年作者加強交流,鼓勵他們積極進取。他在《記胡也頻》文中說:“我明白那些初次拿來習作的人的靦腆,我明白他們謙卑的感情,我愿同一切在沉默下努力的朋友握手了。我還愿意給他們‘自信’的機會,每一個在井中向群星望著的人,他們都得有一種自信。”一九三六年九月,《大公報》設(shè)立“文藝獎金”,沈從文擔任評判委員,隆重推出三位獲獎新人蘆焚、曹禺、何其方,還為曹禺獲獎作品《日出》撰寫《偉大的收獲》的評論登在“大公園”副刊上。
圖:《邊城》是沈從文的代表作,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(zhèn)茶峒為背景,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(yōu)美筆觸,描繪了湘西地區(qū)特有的風土人情;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純愛故事,展現(xiàn)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。由于《邊城》的美學藝術(shù),《邊城》這部小說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。
掌管大公副刊幾年間,沈從文以滿腔熱忱擁抱生活,用文學揭示人性之美,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美學理念,也成為作家兼編輯家的雙棲文人。他為大公副刊的發(fā)展與繁榮做出杰出貢獻,大公副刊也成就了他的文學夢想,掀開他文學創(chuàng)作黃金期,成名作《邊城》就是此時完成,這部小說也奠定他在中國現(xiàn)代文壇重要地位。晚年,每每憶起《大公報》生涯,沈老總是感慨萬千,滿是感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