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文舉蘇軾的詞作析述他與三位夫人之間的愛情,包括“初見的欣喜”、“遠行之思念”、“愛在不言中”、“深情復(fù)繾綣”四項,本文續(xù)寫其余四項:
一、生死兩茫茫
十年生死兩茫茫。不思量,自難忘。千里孤墳,無處話淒涼??v使相逢應(yīng)不識,塵滿面,鬢如霜。
夜來幽夢忽還鄉(xiāng)。小軒窗,正梳妝。相顧無言,惟有淚千行。料得年年腸斷處,明月夜,短松岡。
《江城子.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》
這是蘇軾最廣為傳誦的悼亡詞,寫于熙寧八年(1075)密州任上。十年前,蘇軾與妻子王弗生死相隔,十年后,蘇軾思念亡妻。某一夜,蘇軾突然夢到了她,于是寫下此詞:妻子走了十年,為夫從來沒有將你忘懷,千里之外那座遙遠的孤墳啊,竟無處向你傾訴滿腹的悲涼??v然夫妻相逢你也認不出我,我已經(jīng)是灰塵滿面、兩鬢如霜。全首詞以虛寫實,虛中見實,雖寫夢境的虛幻與縹緲,卻反映詞人的情深意切,難怪成為千古絕唱??梢?,蘇軾將內(nèi)心的深情都給了王弗。
二、平淡的相伴
春庭月午,搖蕩香醪光欲舞。步轉(zhuǎn)回廊,半落梅花婉娩香。
輕云薄霧,總是少年行樂處。不似秋光,只與離人照斷腸。
《減字木蘭花.春月》
這是蘇軾在潁州知州任上寫予第二任妻子王閏之的一首詞。王閏之是王弗的堂妹,作為照顧蘇軾日常生活的續(xù)弦,陪伴蘇軾走過仕途顛沛的人生低谷,辛勤持家二十五年,是蘇軾后顧無憂的賢內(nèi)助,既能呵護堂姊留下的幼兒,也撫養(yǎng)自己后來生的蘇迨(1070-1126)和蘇過(1072-1123),三子如一,皆同己出。她去世時,蘇軾親自寫了《祭亡妻同安郡君文》,承諾“唯有同穴,尚蹈此言”。這樣長久相伴的愛情,是可敬復(fù)可貴的。
三、相知亦相守
花褪殘紅青杏小,燕子飛時,綠水人家繞。枝上柳綿吹又少,天涯何處無芳草?
墻里秋千墻外道,墻外行人,墻里佳人笑。笑漸不聞聲漸悄,多情卻被無情惱。
《蝶戀花?春景》
有說本詞是哲宗紹圣元年(1094)或二年(1095)謫貶嶺南時的作品。蘇軾長于豪放,亦最擅婉約,本詞寫春景清新秀麗,同時,景中又有情理,我們現(xiàn)在仍用“何處無芳草(知己)”以自慰自勉。蘇軾一生總是“多情卻被無情惱”,后來被貶到惠州,朝云不離不棄,每唱及此詞,想起愛郎的顛沛流離,即淚如雨下,令蘇軾憐愛不已。據(jù)云朝云死,蘇軾再不聽唱此詞,可見愛情中彼此相知的珍貴。
四、相約一千年
輕汗微微透碧紈,明朝端午浴芳蘭。流香漲膩滿晴川。
彩線輕纏紅玉臂,小符斜掛綠云鬟。佳人相見一千年。
《浣溪沙.端午》
哲宗紹圣二年(1095)的端午節(jié),幾經(jīng)宦海浮沉的蘇軾在被貶到惠州的第二年,看著與自己患難與共的紅顏知己朝云,他欣喜的寫下這首小詞。承諾千年之后再相見,這是怎樣的一種海誓山盟?可惜朝云卒于惠州,時年三十四歲,葬于棲禪寺東南。
由于朝云彌留之時,還口誦《金剛經(jīng)》“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。如露亦如電,應(yīng)作如是觀”四句偈語,寺僧在其墓上筑“六如亭”以為紀念。傳蘇軾親手寫下楹聯(lián):
不合時宜,惟有朝云能識我;
獨彈古調(diào),每逢暮雨倍思卿。
這段跨越千年之愛戀,至今仍為佳話。
元配、續(xù)弦、知己,這三位佳人,陪伴蘇軾走過跌蕩不平的人生。這三段真情,溫暖了蘇軾多情又豁達的襟懷;這三份信守,確立了蘇軾成為中華文化史上劃時代人物的地位。
蘇軾與三位夫人的鶼鰈深情,觀照出人世間最誠摯的愛情。
陳樹渠紀念中學(xué)校長、教育局中小學(xué)中國語文課程專責(zé)委員會(加強中國文學(xué)及文化)主席 招祥麒博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