欧美亚洲另类专区,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福利,伊人色综合网久久天天,欧美人牲口杂交在线播放免费

              首頁 > 生活 > 教育 > 正文

              ?讀經(jīng)典˙學名句/花花世界

              2023-06-13 04:02:58大公報
              字號
              放大
              標準
              分享

                圖:走進東京著名的teamLab藝術(shù)館,置身于最具特色的展廳:“懸浮花園──花朵與我同根同源,花園與我合為一體”。

                近日東游日本,走進東京著名的teamLab藝術(shù)館,置身于最具特色的展廳:“懸浮花園──花朵與我同根同源,花園與我合為一體”。那里讓人們在花朵中沉浸,人與花相融為一體。整個花園的空間由鏡子和玻璃構(gòu)建而成,空中懸掛著密密麻麻并可升降的蘭花,地面反射著數(shù)不清的植物,前后左右皆被花所包圍,分不清哪里是花,哪里是人,恍惚自己也變成花海中的一分子。一時間,引發(fā)我對花的無限聯(lián)想。試從文學、情感、哲學三個范疇整理出一些關(guān)于花的名句,與讀者一窺花花世界的意趣。

                一、文學的花花世界

                花是文學中常見的題材,《詩經(jīng).周南.桃夭》以“桃之夭夭,灼灼其華”比喻美貌和青春。一想到最密集出現(xiàn)“花”字的作品,首選李清照(1084-1155)的《殘花》:

                花開花落花無悔,緣來緣去緣如水?;ㄖx為花開,花飛為花悲?;ū癁榛I,花淚為花碎?;ㄎ杌錅I,花哭花瓣飛?;ㄩ_為誰謝,花謝為誰悲。

                這是一首借物抒懷的詩,全詩共五十四個字,重復了十七次“花”字,乍看寫作上似“偷懶”,內(nèi)容卻能直擊讀者的心靈。花的一生,就像詩人一生的寫照,由“誤入藕花深處”(《如夢令.常記溪亭日暮》)的天真,到“卻道海棠依舊”(《如夢令.昨夜雨疏風驟》)的憐惜,再到“滿地黃花堆積”(《聲聲慢.尋尋覓覓》)的憔悴,最后到“花開為誰謝,花謝為誰悲”的哀傷。詩人內(nèi)心的悲苦淒涼,都借“花”來抒發(fā)。

                “花開、花謝、花悲、花哭”,人生如花,卻難抵落花流水無情。人的一生也如花一般,相見、離別、緣來緣去。然而,與其嘆息于“無可奈何花落去”的傷感,不如感恩于“似曾相識燕歸來”(晏殊(991-1055)《浣溪沙.一曲新詞酒一杯》)的欣喜。

                二、情感的花花世界

                花開花謝最易惹人情思,在個人的情懷之外,“花”也會令人產(chǎn)生感時傷國的慨嘆。且看杜甫(712-770)的《春望》:

                國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。感時花濺淚,恨別鳥驚心。烽火連三月,家書抵萬金。白頭搔更短,渾欲不勝簪。

                戰(zhàn)爭導致國破家亡,花也淚眼。這分明是詩人眼中有淚,才看到花亦濺淚。這種移情作用,最為高明。歐陽修(1007-1072)也許從“花濺淚”獲得為靈感,寫出“淚眼問花花不語,亂紅飛過秋千去”(《蝶戀花.庭院深深深幾許》)的名句。至于杜甫《登樓》的“花近高樓傷客心”,則是以繁花似錦襯托出萬方多難的悲苦。往前,李白(701-762)的“花間一壺酒,獨酌無相親”(《月下獨酌》),是以樂景襯悲情的寂寞;往后,辛棄疾(1140-1207)的“東風夜放花千樹”(《青玉案.元夕》),是以元宵節(jié)的繁華反襯那人的孤高。

                三、哲學的花花世界

                花不但可表個人的情懷、家國的感嘆,也可以是哲學的思辨。且看明代理學家王陽明(1472-1529)關(guān)于花的名句:

                你未看此花時,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;你來看此花時,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。 (《傳習錄》)

                王陽明和朋友一起到南鎮(zhèn)游玩時,朋友見到山崖內(nèi)的一株花樹,問他:“你說天下無心外之物,眼前這棵花,在山間自開自落,難道你的心可以控制它嗎?”王陽明就說了以上的話。大意是花開花落本屬自然,能否動搖我們的,卻是由我們的內(nèi)心所決定。當我們看到這朵花時,這朵花已經(jīng)走進了我們的意識,所以對我們而言,此花已經(jīng)存在了;當我們沒有看見此花時,此花便存在我們的意識之外,是我們不知道的,即不存在了。簡而言之,就是意識決定了存在。

                萬物皆源于內(nèi)心,世界的存在、發(fā)展、變化都是內(nèi)心想像的結(jié)果。所以,你看到的,皆是你內(nèi)心的投射。正如無門慧開禪師(1183-1260)所寫的禪詩云:

                春有百花秋有月,夏有涼風冬有雪,若無閒事掛心頭,便是人間好時節(jié)。

                一年四季各有美好的景致,如何感受四時變化,端乎于個人內(nèi)心的意識,你心中有陽光,哪里都是開朗明媚,你內(nèi)心晦暗一片,怎樣都是暗淡無光。同樣寫花開花落,李清照筆下的《殘花》是衰颯的,而龔自珍(1792-1841)的“落紅不是無情物,化作春泥更護花”(《己亥雜詩.其五》)則是積極進取的。

                花花世界,既是大自然的美景,也是文學的、感情的、哲學的。春花秋月,有人視而不見;有人見了,如在夢中。只有真性情,真心靈的人,才體會、感悟出僧肇(384-414)“天地與我同根,萬物與我一體”的深意,才見得到鮮花之美,明月之美,領(lǐng)悟人和萬物存在的真實涵義。

                陳樹渠紀念中學校長、教育局中小學中國語文課程專責委員會(加強中國文學及文化)主席 招祥麒博士

              點擊排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