草在風中變黃,石頭在風中變老,只有莊嚴的界碑巍然屹立。
——題記
北塔山,中國和蒙古國的界山。日前,81歲的六師五家渠市地方志工作者文定謳來到這里,為北塔山牧場編修史志。這部志,是北塔山牧場向新中國成立75周年、兵團成立70周年獻上的厚禮。
山風凜冽,界碑巍然,蒼茫群峰組成的山脈如巨龍橫臥北疆大地。文定謳氣喘吁吁登上海拔3000多米的北塔山主峰,心潮起伏:北塔山,不僅是地理意義上的高峰,更是堅守在這苦寒遼遠之地的兵團人的精神高地。
伴隨屯墾戍邊偉業(yè),北塔山牧場走過72載春秋,幾代兵團人用忠誠筑起邊境線上的鋼鐵長城。在文定謳編修的史志里,一代代兵團人,一條條巡邊路,奔涌著激情,演繹著壯美悠長的歲月行吟。
戍守北塔山——
“我現在走的是我爺爺、我爸爸媽媽走過的路”
北塔山牧場護邊員踏雪巡邊(攝于3月28日)。兵團日報常駐記者 李華北 攝
“三萬六千頃,玉壺天地寒”。北塔山上,風斜如狂瀾,飛落古今的大雪,串起漫長的時光卷軸,鋪開永不隔斷的風雪巡邊路。
幾個月前的隆冬時節(jié),視頻《馬背巡邊守國土》播出,北塔山牧場護邊員塔布斯別克亮出繡在棉背心上的“中國”字樣時,感動了全國百萬網友。
踏雪巡邊,是一家三代護邊人清澈、熱烈的忠誠與大愛。
山腳下,一座有著紅色頂棚的平房,是塔布斯別克的家??蛷d內,擺著塔布斯別克的父親哈得力汗獲得的昌吉回族自治州“護邊守邊先進個人”榮譽證書。
“我現在走的是我爺爺、我爸爸媽媽走過的路。”塔布斯別克雙頰有兩團“高原紅”,見到文定謳,他自豪地挺起胸膛,“我爺爺是牧場第一代護邊員,他退休后,爸爸媽媽帶著我繼續(xù)巡邊。2023年6月,我也當上了護邊員。”
巡邊路上,常常風雪交加。每次出門前,塔布斯別克都會穿上那件母親縫制的棉背心。
“兒子當了護邊員后,我在這件棉背心上繡上‘中國’兩個字,就是要讓他記?。河袊庞屑遥覀兪氐氖亲鎳倪吘尘€,也是自己的家。”母親古麗沙拉疼愛地撫著塔布斯別克的后背說,“我把背心送給兒子,希望他健健康康,為國守好邊。”
塔布斯別克接過媽媽的話:“這件棉背心,對我來說比金子還珍貴。不管天氣多冷、巡邊的路多長,穿上它,就什么都不怕!”
北塔山屬阿爾泰山支脈,不僅是中蒙兩國界山,還是疆外直通疆內的交通要道制高點。
“一座氈房,就是一個哨所。”哈得力汗說,以往上山巡邊,要帶上面粉、大米、蔬菜等,值勤房條件簡陋,大家常伴著寒風入眠,很多人因此患上了風濕病。
“大山望著我,我也望著大山,護邊十幾年,日夜相伴的是長長的邊境線。”哈得力汗說,執(zhí)勤房距家100多公里,每當孤獨想家的時候,就想起父親的教誨:“護邊就是保家,保家就是愛國。”
“2005年11月25日,因為高寒缺氧,我的伙伴哈布提汗在巡邊時倒下了,再沒有醒來,他才45歲……”哈得力汗神色凝重地說,“我們兵團人是永不換防的哨兵。我們老了,孩子們就是接班人。”
塔布斯別克一家四口,3人是護邊員。這幾天,一家人難得聚在一起。
吃著抓飯,塔布斯別克給爸爸媽媽講述幾個月前的巡邊經歷:一天清晨,他和隊友執(zhí)勤時遭遇風吹雪天氣,雪像刀子一樣刮在臉上,眼睛幾乎睜不開,人和馬在雪窩里深一腳、淺一腳地艱難挪動,10多公里的巡邊路,硬是走了一天。
爬坡時,馬被石頭絆倒了,塔布斯別克猝不及防摔下來,滾到60多米的坡下,掉進雪坑中,崴傷了腳。隊友們想盡辦法才把他拉出來,隨行的隊醫(yī)及時進行救治。
“兒子,怎么今天才給媽媽講……”古麗沙拉眼圈紅了,嗔怪兒子。
“媽媽,你也是護邊員。這些危險的事兒,咱們哪個護邊員沒經歷過。”塔布斯別克笑呵呵地回答。
從塔布斯別克家返回北塔山牧場場部,文定謳為一張照片寫下圖說:草在風中變黃,石頭在風中變老,只有莊嚴的界碑巍然屹立。
夜晚的燈光,柔和地灑在北塔山牧場那座高大的地標性建筑上,“留戀塔山”4個大字鮮紅奪目。文定謳睡不著,久久回味:這是誰留下的文字?又是誰在留戀?是那些曾經奉獻又離去的人,還是依然戍守在邊關的人?
也許,是誰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,戍邊自有后來人。
扎根北塔山——
“當年那個膽小的姑娘長大了,李夢桃有了接班人”
北塔山牧場護邊員塔布斯別克(中)在家庭聚餐時為父母彈奏樂器(攝于1月24日)。兵團日報常駐記者 李華北 攝
用腳步丈量了北塔山牧場千萬道溝壑,李夢桃漸漸老去。
在文定謳編寫的史志里,有一個閃亮的名字:“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”——李夢桃。
這兩天,李夢桃家中的三角梅鮮艷綻放,而他已雙鬢如雪。曾經跑遍北塔山牧場角角落落的“馬背醫(yī)生”,今年76歲了。
“很多次,我在夢里又回到北塔山。”看見文定謳,李夢桃的眼睛蒙上淚光,“我多想再回北塔山,見見英雄母親扎木贊老媽媽、巴拉海老場長,可他們已經不在了;我多想再摸摸邊境線上的界碑,看看工作過的醫(yī)院……”
從黃浦江畔,到中蒙邊境,今年是李夢桃進疆的第60個年頭。
“前些日子,看到北塔山牧場護邊員巡邊的新聞,眼淚忍不住掉下來。當年,我就是那樣騎著馬,頂風冒雪給牧工看病,哈薩克族老媽媽給我包的餃子,滿是家的味道……”李夢桃喃喃道。
北塔山牧場平均海拔3200米,年均氣溫2.4攝氏度,惡劣的自然環(huán)境,曾讓李夢桃十分苦惱。
1970年的一天,一位牧工因產后大出血去世。“那年她才22歲,我也22歲,眼睜睜看著她死在眼前,卻沒有能力去救……”李夢桃難過地說。從此,他矢志扎根牧場,潛心鉆研醫(yī)術,累計救治病患2萬多人次,接生800多名嬰兒。
36年后,李夢桃調任新崗位,牧工們抹著眼淚,送了一程又一程。李夢桃坐在車里,淚如雨下,滿是不舍。
時光如白駒過隙,李夢桃退休了,那座大山依然屹立在他心中。他忙個不停,至今已上黨課、作報告200多場次。一名黨員感慨地說:“在李夢桃的身上,有看得見、摸得著的兵團精神!”
離開李夢桃家,文定謳見到了北塔山牧場醫(yī)院哈薩克族醫(yī)生乃孜古麗。她拿出一張泛黃的照片,照片里,李夢桃穿著軍綠色大衣,乃孜古麗和愛人坐在他身邊。
1988年,19歲的乃孜古麗在昌吉回族自治州奇臺縣人民醫(yī)院實習,打算留在醫(yī)院工作。時任北塔山牧場醫(yī)院院長的李夢桃匆匆趕來:“回牧場吧,你的家在那里,父母在那里,那里的職工群眾更需要你!”
乃孜古麗回到了北塔山牧場,跟著李夢桃翻山越嶺治病救人。“那時,醫(yī)生在馬燈下做手術,第一次跟著李院長接生,我都快被嚇暈了。”乃孜古麗說。李夢桃一直鼓勵她:“好好干,你一定會成為一名好醫(yī)生!”
不論白天黑夜、寒冬酷暑,只要職工群眾需要,乃孜古麗隨叫隨到。在畜牧三連擔任衛(wèi)生員那些年,她常坐著丈夫阿達勒的摩托車,披星戴月出診,多名生命危在旦夕的產婦被搶救過來,一個個新生命順利誕生。2020年,她被評為“敬業(yè)奉獻兵團好人”。
大家感嘆:“當年那個膽小的姑娘長大了,李夢桃有了接班人!”
2023年,北塔山牧場調乃孜古麗回牧場醫(yī)院工作。臨行前,74歲的博丹拉老人著她的手哭著說:“孩子啊,我們舍不得你走……”
紗巾、酥油、奶疙瘩……乃孜古麗抱著牧工送的禮物,熱淚盈眶。
不久前,乃孜古麗來到五家渠市看望李夢桃:“老院長,山西援疆醫(yī)療專家在牧場醫(yī)院開設了中醫(yī)館,如今的醫(yī)療條件和您在牧場時相比,有著天壤之別……”
“太好了!有機會我一定再回牧場,看看大家……”李夢桃高興地連聲說。
歲月荏苒,情懷依舊,幾十年與大山為伴,他們的身心早已融入那片遠山近水。
建設北塔山——
“都說三十而立,我的哈列力顧不上結婚,倒是把風機立起來了”
編好北塔山牧場史志,是年逾八旬的文定謳的夙愿。這位從六師五家渠市史志辦公室退休的老人常說:“修志,是對兵團人忠誠守邊的真實記錄,更是對兵團精神的禮贊和傳承。”
為此,文定謳16次往返北塔山,見證了這個曾經的國家級貧困團場“脫胎換骨”的歷程。
前不久,文定謳再次趕往北塔山牧場。車輛在茫茫原野上奔馳,一臺臺風力發(fā)電機擎天而立,葉輪迎風飛旋。近年來,北塔山牧場新能源產業(yè)發(fā)展迅猛,中國三峽新能源(集團)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(yè)紛紛落地,合力吹響了北塔山新能源基地建設的號角。
“上世紀九十年代,我第一次來這里,看到家家戶戶都點煤油燈。山高路險,通電是世紀難題。”文定謳記得,11年前,北塔山牧場結束了61年無長明電的歷史,兩位哈薩克族婦女用芨芨草編織了一面黨旗、一面國旗表達感恩之情。兵團成立60周年時,她們編織的黨旗和國旗在國家博物館展出。
“工作40多年,印象最深的是在連隊架電桿。”北塔山牧場機關退休干部田李龍說。
“那時,我常常爬上6米高的電桿,風颼颼地刮著,人都快凍到桿子上了。”田李龍為連隊通電吃盡了苦,在20世紀的最后一天,分布在荒山野嶺的4個連隊燈火通明,人們歡呼著走進新世紀。
捧過“接力棒”,年輕的大學畢業(yè)生哈列力成為北塔山牧場新能源項目的建設者。
2020年底,新能源基地項目即將并網發(fā)電,30歲的哈列力吃住在工地,將婚禮一拖再拖。母親無奈地說:“都說三十而立,我的哈列力顧不上結婚,倒是把風機立起來了!”
“這些年,牧場共安裝光伏板73萬塊、風機340臺。你信不?安裝每一臺光伏板、風機,我都在場。”哈列力對文定謳說,“北塔山牧場成了兵團大型新能源基地,我感到特別自豪。”
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和夢想。從塔布斯別克、李夢桃、田李龍、哈列力身上,文定謳感受到了生生不息的力量。
6月的一個夜晚,六師五家渠市文藝演出隊來到北塔山牧場。
“可愛的家鄉(xiāng),北塔山牧場,我永遠把你記在心上……”北塔山牧場阿肯彈唱非遺傳承人莫恩臺· 阿哈依的節(jié)目把晚會推向高潮,職工群眾和著節(jié)拍,忘我地揮著小紅旗……
臺下,文定謳的眼睛濕潤了:沒有哪個地方如北塔山牧場一樣,于方寸間承載著千鈞重任,也沒有哪個地方像北塔山牧場一樣,在艱苦惡劣的環(huán)境下迅速發(fā)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。如今,這里正成為戍守邊關的戰(zhàn)略要地、英模輩出的精神高地、備受關愛的邊陲福地、快速發(fā)展的經濟洼地。
哦,北塔山,無論是逝者,還是依然在默默奉獻的守邊者,有那么多人愛著你、留戀你、仰望你。時間的大河向前奔涌,珍貴的歷史永遠被銘記,嶄新的故事還在續(xù)寫……
記者手記:用忠誠鑄就生命界碑
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新疆和兵團時強調,“兵團要成為安邊固疆的穩(wěn)定器。”在祖國西北邊陲,一代代兵團人牢牢扎下根,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,守護神圣國土,建設美好家園。
北塔山牧場是個不同尋常的邊境牧場。高,北塔山是我國與蒙古國的界山,最高海拔3287米,地形陡峭,常年有野獸出沒;寒,山下春暖花開時,邊境依然白雪皚皚,寒風凜冽;偏,牧場建于連綿群山中,距離最近的奇臺縣有200多公里。
帶著敬仰,記者進行了深入采訪。一代代兵團人、一段段巡邊路、一個個感人的故事,展現出北塔山牧場干部職工群眾踐行兵團精神,接力奮進,筑牢邊防鋼鐵長城的生動實踐和堅定信念。這其中,有一種特質分外突出,那就是忠誠。
高原戍邊,環(huán)境惡劣,條件艱苦,但北塔山牧場干部職工群眾從未退縮。他們舍小家為大家,前赴后繼守邊護邊,用忠誠鑄就一座永不移動的生命界碑。
72年來,北塔山牧場在黨的關懷下發(fā)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,一代代兵團人對祖國的無比忠誠從未改變,將深沉大愛濃縮在“忠誠”二字中。
記者離開北塔山牧場時,校園里傳來熟悉的歌聲:我和我的祖國,一刻也不能分割……此時,北塔山巍峨屹立,高高的白塔上,“留戀塔山”4個大字耀眼奪目。那一刻,記者的眼睛濕潤了:有一種情懷叫北塔山,清澈的愛,只為中國!(蘭玲玲 張新慧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