欧美亚洲另类专区,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福利,伊人色综合网久久天天,欧美人牲口杂交在线播放免费

              首頁 > 旅游 > 新疆 > 焦點 > 正文

              詩舞結合中鐫刻家國情懷——評舞蹈詩劇《老兵故事》

              2023-08-09 13:47:48大公網新疆文旅頻道
              字號
              放大
              標準
              分享

                新疆地區(qū)紅色文化作為新疆革命史和新疆區(qū)域文化的組成部分受到廣泛關注和重視,對紅色歷史記憶和紅色文化資源的調查發(fā)掘、保護傳承與創(chuàng)意開發(fā)日益顯現出鮮明的社會效益和產業(yè)價值。兵團精神、胡楊精神、馬蘭精神、可可托海精神、塔里木石油大會戰(zhàn)精神、喀喇昆侖精神、柯柯牙精神等共同構筑起了新疆紅色精神譜系,其中兵團精神和胡楊精神已進入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,也是各類紅色文藝作品挖掘創(chuàng)作素材的富礦,顯影為舞臺和熒屏上的一道靚麗風景線。由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歌舞劇團精心打造的舞蹈詩劇《老兵故事》,與《張騫》《五星出東方》《昆侖之約》等本土精品力作一道,在第六屆中國新疆國際民族舞蹈節(jié)精彩亮相,為觀眾帶來了一場震撼人心的視覺盛宴。

                《老兵故事》從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屯墾戍邊的重大歷史題材中提煉主題和故事,獨具匠心運用“中國紅”這一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,劇情以兵團發(fā)展史為基本線索,共分為十個篇章:“序”以兵團老兵和紅衣舞者為敘述視角,場景設置在兵團博物館,兵團老兵是那段激情燃燒歲月的親歷者,他睹物思人、撫今追昔,紅衣舞者作為年輕一代,通過博物館藏品觸摸屯墾戍邊歷史,感受信仰的強大力量,“我要用浪漫的舞蹈和詩句,舞出兵團戰(zhàn)士的豪情壯志,謳歌崇高的兵團精神......”“軍旗的紅”“熱血的紅”對應著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拓荒期,講述解放軍凱歌進新疆、屯墾天山下的壯舉,主人公都是熱血沸騰的軍墾男戰(zhàn)士;“青春的紅”將敘述視角投向軍墾女戰(zhàn)士,展示她們芳華浸染的青春歲月;“羞澀的紅”“生命的紅”以歡快節(jié)奏譜寫動人的戈壁戀情,歌頌了亙古荒原上“第一代戈壁母親”的無私奉獻精神;“火熱的紅”“五星的紅”凸顯日常生活敘事,將個體生活軌跡融入大歷史進程中,贊美軍墾戰(zhàn)士鑄劍為犁、維穩(wěn)戍邊的崇高品質;“永恒的紅”以駐守在和田47團的沙海老兵為表現對象,他們曾經創(chuàng)造出人類沙漠行軍史上的奇跡,無怨無悔扎根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墾荒造田,用堅定信仰書寫出老兵精神的內涵,以對革命事業(yè)的赤誠初心熔鑄成一座不朽豐碑;“忠誠的紅”是全劇尾聲,以榮譽勛章形式升華主題,展示兵團在新時代履行著“安邊固疆穩(wěn)定器、凝聚各族群眾大熔爐、發(fā)展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示范區(qū)”的重要功能。劇情自始至終圍繞“紅色”主題展開,舞臺上眾多場景設置搭配了絢麗的紅色元素,紅色符號的大量運用繪就了該劇的主旋律底色,為傳承弘揚以“熱愛祖國、無私奉獻、艱苦創(chuàng)業(yè)、開拓進取”為主要內容的兵團精神提供了鮮活的文藝載體。

                在藝術風格上,《老兵故事》表現出詩意現實主義與詩意浪漫主義的良好結合。劇情建立在新疆當代屯墾戍邊史這一歷史事實基礎上,但是沒有陷入歷史線性敘事的俗套,而是綜合運用時空交錯、副文本、象征等表現手法,為宏大歷史題材的舞臺演出融入了鮮明的浪漫主義元素。劇中設計了老兵和紅衣舞者兩位線索人物,承擔著點明主題和串聯各篇章的任務,幕啟時分他們在兵團軍墾博物館相遇,紅衣舞者懷著敬仰之心追尋軍墾戰(zhàn)士的足跡,老兵則憑借歷史親歷者身份,以博物館陳列的老照片為觸媒,無限追懷那段交織著血與火的墾荒歲月。歷史與現實,過往與當下,一幀幀鮮活生動的畫面在舞臺上展演,形構出時空交錯的縱深感。這樣的時空設置還表現在“永恒的紅”篇章中,為了濃墨重彩推出“沙海老兵”這一特殊群體,舞臺前景中走過垂垂暮年但壯心不已的“今日之老兵”,后景中出現當年徒步橫穿塔克拉瑪干沙漠的“歷史之老兵”,他們透過歲月的塵煙,在舞臺上莊嚴起舞,這種類似平行蒙太奇的舞臺敘述模式,有助于形塑一種歷史與現實相呼應的審美效果。

                眾所周知,兵團題材影視劇常常啟用副文本敘事法,如在電視劇開篇剪輯加入一段兵團老兵口述史或黑白紀錄片,以強化劇情的歷史感。舞蹈詩劇《老兵故事》也運用了大量副文本,如兵團軍墾博物館陳列的老照片、王震和張仲瀚等將帥有感而發(fā)創(chuàng)作的詩詞、軍墾題材紀錄電影片斷,這些副文本元素在舞臺側景或背景大屏得以展示,有效彌補了舞臺道具的相對簡單,或服務于升華主題,或有助于順暢銜接劇情的各篇章,或致力于渲染某種特殊的情感氛圍,成為舞蹈詩劇巜老兵故事》的一大亮點。

                再者,該劇在舞臺造型、布景及舞美設計方面亦頗具特色。造型上注重從博物館展覽和中國古典屏風技藝中汲取智慧,類似折屏與圍屏等道具的啟用,一方面發(fā)揮著區(qū)隔舞臺狹小空間的作用,增添敘事的時空縱深感,另一方面屏風上出現的老照片或軍墾題材詩句,凸顯了歷史文化情境,為劇情的鋪開提供了合理的語境。

                基于舞蹈詩劇的類型特征,《老兵故事》在舞臺道具的使用上相當節(jié)制,但是強調道具的象征意味,例如墾荒勞動場景中較多使用了坎土曼,這種具有新疆地域特色的勞動工具與高亢激越的勞動號子、軍墾戰(zhàn)士勞動舞蹈的力量之美相得益彰,再現了兵團老兵鑄劍為犁、征戰(zhàn)瀚海的歷史畫卷。“青春的紅”篇章中,舞臺上軍墾女兵捧著一株綠植跳起洋溢青春旋律的群舞,再現當年湘魯女兵西上天山的歷史片斷,綠植象征著青春、生命與未來,寓意著兵團屯墾戍邊事業(yè)欣欣向榮、后繼有人。

                最后,《老兵故事》對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兵團艱苦創(chuàng)業(yè)期的藝術表現,沒有沿襲同類題材文學或影視作品側重“分享艱難”的敘事基調,而是用充滿詩意的舞臺敘事符碼,以浪漫主義手法謳歌兵團老兵的卓越歷史貢獻。例如對戈壁戀情的詩意再現:在喜慶歡快的音樂聲中,新娘披著的紅蓋頭、地窩子張貼的大紅喜字與新郎身著的黃色軍裝相互映襯,舞臺上彌漫的暖色調謳歌了軍墾戰(zhàn)士的火熱青春與頑強生命力,隨著雙人舞、群舞與獨舞的接續(xù)演出,當年老軍墾結婚時的黑白照片在舞臺大屏上如畫卷般緩緩展開,產生了強烈的視覺沖擊與審美震憾。令人印象深刻的是,舞臺運用多種表現技巧嘗試復現墾荒勞動的艱辛,前景使用的透明幕布與后景的大屏相互配合,營造出一副極具立體效果的空間結構,將戈壁灘上狂風怒吼、漫天雪舞和飛沙走石的惡劣環(huán)境表現得淋漓盡致。兩幅巨幕之間,軍墾戰(zhàn)士以頗具身體美學的勞動舞蹈詮釋了堅韌不拔、勇往直前的老兵精神內涵。《老兵故事》在音樂使用上凸顯“音畫同步”的審美效果,音樂風格與劇情的轉承起合高度匹配,助推了敘事進程與情感渲染。劇中使用的音樂既有廣為泛傳的經典軍旅歌曲,也適當穿插運用具有新疆地域風味的音樂元素。

                總之,《老兵故事》以詩意盎然的藝術手法,在“小舞臺”上精彩講述了金戈鐵馬、氣勢恢宏的軍墾“大故事”,歌頌了兵團人深厚的家國情懷,傳承弘揚了老兵精神與兵團精神,為有形有感有效講好新時代兵團故事樹立了良好典范。(作者系中國文藝評論<新疆大學>基地主任、新疆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 鄒贊

              責任編輯:徐徐

              相關內容

              點擊排行

              京ICP備1304934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7337號